4月2日是第16個世界孤獨癥日,本年的主題為「關愛孤獨癥兒童,重視與支撐孤獨癥人士的照料者和專業工作者」。廣州有上萬名孤獨癥少年兒童,他們的教育問題,觸動著大家的心。當時,孤獨癥人士的照料者和專業工作者的現實處境怎麽?廣州市交融教育開展現狀怎麽?羊城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度造訪和調查。
多團隊協作創造肄業「奇觀」
本年6月,廣州市花都區某中學初三學生大東(化名)行將參加中考。和其他同學相同,每天上課、備考成為他當下日子的重心。事實上,大東是一名孤獨癥學生。
剛入小學時,大東被特教教師評價為更適合在特別校園讀書,但大東媽媽堅信,自己的孩子通過恢復也能和一般孩子相同讀書學習。通過家校數年的堅持和盡力,大東創造了孤獨癥孩子肄業的「奇觀」。
廣州市康納校園是全國第一家公辦孤獨癥校園,副校長賈紅桃見證了大東的成長。她說,最初大東在康納接受學齡前恢復訓練時,狀況並不樂觀。大東媽媽在孩子小學二年級時,選擇將學籍保留在康納,每周帶孩子去自家鄰近的一般校園進行為期一天的交融學習,此後漸漸增加入讀頻次和天數,而康納的特教教師和交融支撐團隊也會每月定時入駐大東地點的一般班級觀察、指導。如今,這個大男孩已近乎和一般孩子相同。
「交融環境激發了孩子的才能。」賈紅桃以為,「大東的成績或許不是班上最好的,但對這類孩子來說,學業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在交融環境中補上交際短板才是最要害的。」
大東的蛻變,與交融支撐團隊密不可分。「特教教師光有愛心是遠遠不行的,這是一個特別依靠專業和高素質的職業。」賈紅桃說,孤獨癥孩子個體差異非常大,要滿意這類孩子成長的需求,除了教師,還需有恢復醫治師、醫生、社工、行為分析師等相關背景的人士進行團隊協作。
但是,現實狀況是,雖然優異的特教教師專業性強、較難被取代,但這份特別工作難有「桃李滿天下」的榮耀,低反饋、低成就感讓不少特教教師選擇脫離。賈紅桃表明:「期望特教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家校與社會的「雙向奔赴」
「孤獨癥孩子的恢復教育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進程,光有教師和家長還不行,需要社會形成合力。」賈紅桃表明,只要全社會理念共同,才能助力特別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奮力奔馳。
當時,除特別校園外,孤獨癥孩子肄業還能夠選擇隨班就讀和普校特教班。前者是孤獨癥孩子跟一般孩子同堂讀書,後者是指在主體為一般學生的各級各類校園中,為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學生開設的專門班級。
記者了解到,隨著第一期、第二期特別教育提高計劃和「十四五」特別教育開展提高行動計劃的連續發布施行,特別兒童地點的一般校園的教育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現在,一般校園所能供給的教育資源仍無法保障一切特別學生取得更高質量的教育。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學才能開展研究所副所長高珂娟介紹,現在在廣州有71個特教班,主要散布在小學階段,中職階段也有一部分,但中學階段設立特教班存在較大困難。別的,特教班在各區散布不均衡,也為特別學生持續接受交融教育支撐帶來現實應戰。
高珂娟表明,當時在普校開展交融教育,主要存在四方面困難。一是平等接納特別教育需要的學生氛圍沒有徹底形成,特別兒童被排擠的個案時有發生。二是單個化教育計劃的製訂和施行質量還不高。其中,對特別兒童教育需要的評價和相應的課程教學調整需要比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給校園和教師帶來了應戰。三是特別教育專業人才缺少,無論是特別教育校園還是一般教育校園(幼兒園),都缺少專業人才,必定帶來特別兒童的教育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有用的應對。四是特別教育需要兒童安頓的形式不行豐厚與適切。
怎麽讓更多孤獨癥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記者得悉,受製於辦學場地限製,廣州市康納校園辦學之初至今,學位一向比較搶手。但在采訪中,賈紅桃透露,校址遷建項目正在盡力爭取立項中,校園鄰近有處比當時校園大5至6倍的場地有望成為康納新校區,到時,康納將覆蓋學齡前到職業高中學段,讓更多孤獨癥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對於孤獨癥家長關心的「什麽狀況下選特別校園更好、什麽狀況下選普校特教班更合適」問題,高珂娟以為,孩子安頓成功與否的核心是適合,孤獨癥兒童單個差異非常大,安頓是否合理要依據個案的具體狀況去判別。
高珂娟說:「在廣州,我們在評價安頓進程中堅持兩條準則。一是依據孩子的具體狀況、歸納才能水平,別離安頓到隨班就讀、普校資源班、普校特教班、特教校園等。二是依據不同區域的特別教育資源稟賦狀況,比方,水平適當的孩子在特教資源相對充足的中心城區,或許優先考慮安頓到普校特教班,而在特教資源配套還在逐步開展的邊際城區,或許會考慮安頓到特教校園。」